依照宫中惯例,太后、皇后身边的宫女,虽然也是出身包衣,但必定是家中父祖、兄弟得用,能为朝廷效力的人家。这样的女孩子在宫里,与其说是宫女,不如说充当了一个宫廷女官的角色。
这样的女孩子若是太后指过去给弘晗,弘晗怎么待她呢?福晋、和帝后给他的侍妾,加上这个,家庭关系反而复杂起来了。
皇太后也是关心孙子,绝对没有给大孙子添乱找茬的意思,何况她老人家在宫中多年,胤禔一说她就明白了。太后就道:“那好,我就不添人过去了,可你们夫妻也得上心些。”
说到这,太后脸色严肃起来:“弘晗是长子,又是中宫嫡出,他的子嗣总会让很多人盯着。你忘了?当年有了得寿,二福晋又添了四阿哥的时候,先帝是怎么犹豫不决的。”
这些事情,也只有他们母子能开诚布公的谈谈,胤禔起初也的确没想到这上头,可太后这么一说,倒让他也认真起来。
当年的事情,胤禔自然也是知道的,康熙对胤礽的四阿哥那么纠结,迟迟不给得寿取个大名,本身就是重视的表现。若是依照关外传统,哪怕是失去继承权的嫡子,他的嫡子和长子所得爵位也与寻常不同。
天壤之别,云泥之分,而如今那种分际虽然减弱,但宗法又适时的填补进来。
真没想到,自己居然也有这么一天,皇帝叹息着和皇后商量一番,皇后就把儿子提溜到跟前,道:“是额娘想的不周到,这一路太远,也该给你挑两个宫女随身伺候。”
道琴原本还和胤禔商量,要不然让儿媳妇跟着?胤禔倒是并无不可,但道琴自己说着就灰心了,那样会给人带来错觉。
譬如,是不是大阿哥夫妇失爱于帝后了?还是大阿哥被天子给远远打发走,父子失和,连带大福晋吃了挂落?还是有什么其他原因呢。
胤禔当时就叹气,帝王家就要事事小心,避免一切非必要的流言蜚语。
不过,最后挑宫女这事到底也没成,弘晗自己表示:“儿子出门办差,怎么能带着宫女呢?当年汗阿玛出门办差,又或者之前二弟远行,也没有带着女人嘛。儿子怎么能开这种先例。”
虽然当年胤禔最长时间都是混在军中,而弘昱那会还小,又是出洋……不过皇帝夫妇也并不想非得给儿子拉皮条,既然他自己不想,那就算了。
然而在大阿哥出发之前,粤地先派人来到了江宁觐见,并带来了几个人,正是当初胤禔派回去的教士们。他们带来的消息是,二阿哥弘昱将带领使团在今年年末或者明年年初回国。
与此同时,教皇国的那位教皇,也派出了使团前往清朝,有事情当面禀告。
实际上“禀告”是传教士委婉的说法,人家教皇派使团出来的时候,用的词儿可是“训诫”,但这些耶稣会的教士是法国人,受命于法王路易十四,但他们也信仰天主教,处在他们的立场,多少要“为尊者讳。”
胤禔感到久违的兴奋,难道那个脑子不清醒的教皇派来的使团就要来了?加上即将抵达京城的李朝王子,等到自己回京的时候,必定有一个大大的惊喜。
然而在那之前,江南诸事必须有个结论,皇帝先是下诏将□□包衣□□子的镶蓝旗佐领处死,家人流放。并且所在旗份的参领、都统都挨了处分。
皇帝的旨意传出,一直不停的试图改变皇帝看法的江南士人也闭上了嘴,胤禔顺势提出了有条件的脱籍政策:贱民脱籍,要在本人三代之后才能科举。但是这是针对留居本地者,如果有人愿意去关外开荒耕种的,从本人算起第二代就可以参加科举,不论文武,都可以参加考试。
抛下这些炸弹,皇帝带着除了长子之外的全家老小回到京城,随即发布了另一道诏令:令固伦元安公主携额驸前往盛京,为皇帝处理一些皇室内务。
第290章 扭转世界线(完)
皇上让大公主带着额驸去盛京, 这种非典型的命令必然会引发一些争议,但也只是一些而已。
江南人在关心贱民脱籍之后的诸多问题,而北方人在关注皇帝似乎有开放柳条边的意图,至于京城, 宗室显贵们, 正流水般的上折子抗议皇帝允许贱民进入关内的意图。
就连被削爵、勒令在家反省, 至今不允许乱跑的前任简亲王雅尔江阿都没闲着, 他自然不能出去, 但是能把儿子叫过来。
可惜, 小简王德隆身子欠安, 雅尔江阿只能给福晋送信。然而简王老福晋—年纪轻轻就是老福晋了, 压根没搭理丈夫的书信。
她如今满心盼着儿子德隆身子好些, 再过两年等雅尔江阿惹下的麻烦事过境迁了,进宫请皇后给儿子指个婚,挑个好媳妇。
最好能得一个在宫里读过书的女孩子, 老福晋如此想到,日后宗室交际, 宫中问安,都能方便不少。至于雅尔江阿, 老福晋已经顾不上他了。
虽然老简亲王望洋兴叹, 彻底失去了过去“御前说得上话”的地位, 但八旗之内最不缺的就是显贵,从纯王府开始, 到当今的几个弟弟, 甚至于两代承恩公府上, 圣驾尚未回京,他们倒是闹了个门庭若市。
纳兰家还算是清静的, 明珠、成德父子都在自怡园,大门一关谁都不搭理。至于城里,留下的是富尔敦他们哥几个,年轻轻也不能做主,找他们也没用。
而皇后的的娘家就更简单了,几位国舅爷外任的外任、随驾的随驾,就连皇后的亲侄子们都陆续入宫宿卫,想找都未必找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