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
    本书由新鲜中文网为您整理制作
    ============================
    军户小娘子
    作者:月生春秋
    文案:
    江南的小家碧玉随父充军到北方边城,军户家的小娘子在绝境中,也要挣扎出一条幸福之路......
    内容标签:情有独钟 女强
    ☆、张家堡的早晨
    村头的老公鸡刚打了第一次鸣,宋芸娘便起来了。她穿上改制过的爹爹的旧衫,简单扎了个男子的发髻,带上青色头巾,未施粉脂的鹅蛋脸上,衬着那双熠熠生辉的眼眸,微抿着双唇,就有几分翩翩少年的模样了。略不合身的旧衫套在身上,越发衬得身材单薄,倒刚好像正在抽条儿的少年。
    宋芸娘轻轻走到爹房间门口,探头进去看了看,爹爹和小弟荀哥一大一小两个人,头并着头,睡得正香,荀哥更是将一条腿搁到了爹爹的肚子上。
    宋芸娘笑着摇了摇头,蹑手蹑脚地走到炕边,将荀哥的腿轻轻挪开,小心翼翼的避开爹爹的伤腿,又轻轻给两人掖好被子。
    室外夜凉如水,一轮明月正当空,发出惨淡的白光,照着这个矮小的、破旧的小院。薄薄的月光透过窗,照在爹爹的脸上,芸娘看着爹爹眉头紧锁、满脸憔悴,似乎在睡梦中也仍是忧心忡忡,愁容满面。
    宋芸娘便来到厨房,煮了一小锅小米粥,趁小米半熟的时候捞出,装入一个小瓦罐,然后埋在有火的灶灰里,又在锅里炕了几个黑面馒头,用火的余温热着,想着一两个时辰后,爹爹和荀哥起来刚好可以就着热乎乎的馒头喝着热腾腾的粥,这才悄悄退出院子,轻轻合上院门,沿着长长的巷子向村头走去。
    天刚露出鱼肚白,整个张家堡还笼罩在一片沉沉的雾霭之中。虽然只是初秋,但毕竟是北方,再加上旧衫实在是单薄,风吹在身上便也有了几分刺骨的寒意。“等熬过了这段日子,该给爹和荀哥添置棉衣了”,宋芸娘紧了紧衣襟,不觉加快了脚步。
    长长的小巷两旁密密的排列着和宋芸娘家一模一样的破旧的、低矮的小院,这里住的都是梁国地位最低下、最贫贱,也最穷苦的军户。他们有的自祖上就是军户,被朝廷迁到这里后便扎根下来,世袭着军籍;有的本是平民,因家贫被招募为军户;有的则和宋芸娘家一样,因犯罪而被充军到这个边陲小镇。
    最开始的张家堡只是一个有着几十家村民的自然小村落,叫张家村。后来边境越来越不太平,张家村地处通往边防重镇靖边城的交通要道,离靖边城只有三十里,在军事防御上的地位日显重要,因此靖边城的守备官报请朝廷在此建了军事要塞,作为靖边城的下级军堡,主要防守其西路。军民们用了大几十年的时间,陆续挖了壕沟,围了城墙,又不断迁入军户驻扎。
    新迁入的军户主要来自于两种人:一种是从平民中征集,另一种则是即因犯罪而被罚充军役的官吏和军民。边境贫寒艰苦,还经常受到鞑靼的骚扰,所以从平民中征集来的寥寥无几,倒主要是因罪被充军的居多。
    充军过来的人三教九流,五花八门,来自全国的各个地域,各个阶层,有江洋大盗、惯偷、甚至是杀人犯这样真正的恶人,有受了冤屈的普通百姓,也有和宋芸娘爹爹一样犯了事的官员。他们有的孤零零的一人前来,也有的拖儿带女全家赴戍,他们当中不乏罪有应得之辈,也有含冤受迫之人。
    不管是征集的平民还是发配的罪犯,一旦成为军户,便要世世代代世袭军籍。军户平时除了要屯田种地,向朝廷上缴税粮,还要定期操练,担负起守城的要务,一旦发生战争,更是要上战场冲锋陷阵。总而言之,成为了军户,特别是这边境苦寒之地的军户,就开始了极度悲惨的命运。
    近年来,随着军事地位的日益重要,军户的不断增多,张家堡有了慢慢扩大的趋势,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张家堡依山傍水,东边是青云山巍然伫立,西边则有饮马河缓缓淌过。整个张家堡呈正方形,中间一条南北大街将张家堡分成东西两个部分,东、西两边各有四条长巷,整齐地排列着,将张家堡分成四个村,分别是上东村、下东村、上西村、下西村,张家堡的中间地段,则是衙署、兵营、粮仓、武器库这样的官方设施和一些简陋的小商铺。
    南北大街是一条长长的石板路,石板路宽敞笔直,它和沿着城墙内侧的一圈宽敞的环城马道一起构成了张家堡内的主要军事通道,便于在危急时刻迅速地调动兵力,应战防御。南北大街的两端分别是南、北两个城门,北门基本上不开,唯一的通道是南门,又名永镇门。
    堡内居民大多是军户,也有少数匠户和民户,分住在四个村里。宋芸娘所住的上东村靠着山,布局狭窄,房屋破旧,居住的大多是家境贫寒的军户,西边两个村地势较平缓,居住的大多是百户、总旗、小旗等官员和少数家境略好的军户。这几年,军户越来越多,堡内已经住满了,再迁来的军户就只能在堡外挨着城墙修建住房了。
    张家堡的下西村还住了十几户民户,基本上都是原来在张家村居住的村民,当初建军堡的时候,这些民户不愿意迁走,便在堡内给他们留了一块区域,一条长巷将民户居住区和军户居住区分离开来。民户平时除了种田,并不用服军役,生活比军户过得宽裕。双方自愿的话,倒是可以通婚,只不过,军户家的女子一门心思地想嫁到民户家里,好脱离军籍,民户家的女子却是绝对不愿嫁入军户家受苦的。宋芸娘在这里生活了近五年,只见到两个最漂亮能干的军户女嫁入了民户,成功脱离了军籍,而民户女即使再老再丑,却也不愿嫁给军户的小伙子。
    张家堡里天南地北、三教九流的人多了,各种信仰也多,堡内建有真武庙、城隍庙、玉皇阁、龙王殿、关帝庙、马王庙、奶奶庙等十来个大小不等的庙宇。此外,还建有一个大戏台,军堡生活单一枯燥,这些军户们,平时除了种种田,练练兵,守守城,拜拜神,就只有看戏这唯一的娱乐了。
    再往北就是鞑靼人的地盘,这两年鞑靼人越发凶残了,隔三差五就策马过境大肆搜刮一番,所
    到之处,庄稼被毁,村落为墟。以前战争少的时候,军户们倒和民户们一样,屯田种粮食,用以饷军。现在战争多了,军户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守护边境安定了。身强力壮的都被选为战兵,负责守城、巡逻,时时操练,时刻准备与鞑靼作战,剩下像宋芸娘爹爹这样老弱病残的也不能闲着,这些天都要起早贪黑的加固城墙,以抵抗秋高马肥之时鞑靼人的大举入侵。
    保护着张家堡抵御鞑靼入侵的,除了常年驻扎的那支三百多人的军队,就是牢牢围着张家堡的那道又高又厚的城墙了,整个城墙最开始是由土夯成的,经过了几代人的努力,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城墙有10多米高,14多米宽,周长近2000米,在抵御鞑靼入侵、抗击鞑靼时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近些年来,鞑靼诸部逐渐壮大,不断进犯边境骚扰掠夺,原来的城墙在来势汹汹的鞑靼军队面前却显得单薄了些,因此,主管张家堡的防守官王远便组织军民对城墙进行包砖加固,军户们只能全员上阵,齐齐投入到修城墙的火热大军中。
    一个月前,宋芸娘的爹爹宋思年在修城墙时不小心摔下来,不幸摔伤了腿,刚在家躺了半个月,主管他们家的小旗孙大牛便上门催促,甚至让十岁的宋荀代替爹爹服役。看着弟弟豆芽菜般的身材,实在是担心他们宋家最后这个命根子会断送在这边城的城墙上,宋芸娘便咬咬牙,找出爹爹的旧衫照着身量改了改,扮成男子的样子,顶着弟弟的名字就上了城墙。
    天色渐渐亮了起来,东方隐隐露出了一抹红霞。小巷两边的小院轮廓渐渐清晰,从沉沉暮色中慢慢浮现出来。一些院子里开始有了动静,鸡鸣声、犬吠声、孩童的哭声,此起彼伏。三三两两的人走出了小院,有的还边系着扣袢儿边打着哈欠。这个时辰出门的,基本上都是赶去修城墙的。巷子里脚步声越来越多,伴随着交谈声、咳嗽声,张家堡掀开了热闹的一天。
    宋芸娘越走越快,步伐开始带着点儿小跑,前两天去的晚了点,差点挨了负责监工的胡总旗一鞭子,今儿可再不能晚了。
    作者有话要说:  第一次写文,不穿越,不重生,不开金手指,只想写写一位古代女子突陷绝境后会如何生存和生活。鄙人历史知识浅薄,故此只能选择架空历史,基本以明朝的军户制度为背景。希望大家喜欢。
    ☆、许三郎的秘密
    宋芸娘赶到南城门口的时候,城门口已经聚集了十来个人,都是些年老体弱的军户,一个个衣衫褴褛,面有菜色,佝偻着身体,在清晨略有些凛冽的寒风中微微发着抖。他们大都穿着破破烂烂的麻布破衣,似乎已和这灰褐色的土城墙融为一体。
    “刘大叔,张大哥,王大伯,你们今日到得真早啊!”宋芸娘笑着和几个熟悉的军户打着招呼。
    “芸…荀哥儿”,一声清脆的叫喊声传来,宋芸娘循声望去,只见一个十多岁的男孩气喘吁吁的跑过来,他穿着略有些大的青布衫,衣服胡乱系着,发髻也梳的毛糙,跑得急了些,脸红扑扑的,衬得一双眼睛又黑又亮,却是邻居家的许三郎——许安文。
    “荀…荀哥儿…,你…你怎么走的那么快,我…我在后面赶了半天都赶不上。”许安文弯着腰,捧着肚子,喘着粗气,断断续续地说着。
    宋芸娘奇怪地看着他,“三郎,你不是到靖边城你舅舅那里的书塾里去读书了吗?这才几天就回来啦?”
    许安文看了看四周越来越多的人,嘿嘿笑了笑,故意大着嗓门说:“书塾的先生有事呢,所以放假让我们回来了。反正这几天在家也没有什么事,就到这里来帮帮忙,还可以混两餐饭呢!”
    宋芸娘闻言,生气地瞪着他,“三郎,你这么点年纪,来这里干什么?还不快回去帮你娘干活,免得你娘又骂你。再说了,你二哥不是已经被选到周将军的兵营了吗,你们家有你二哥一个人服军役就行了,你干嘛跑来凑热闹,修城墙都是重活,累得很,你当是好玩的啊?”
    许安文今年才十一二岁,宋芸娘几乎是看着他长大的,所以很不自觉的就以大姐姐自居,对他说话虽然毫不留情,但流露的都是关心。
    许安文狡黠的眨眨眼,怪腔怪调地说“荀哥儿,你不是还没有我大嘛,这不也跑来了吗,你能来,我干嘛不能来啊?”他特意把“荀哥儿”三个字咬的重重的,拖得长长的,似笑非笑的看着宋芸娘。
    宋芸娘有些气急,“你这个臭小子……”话没说完,旁边的刘大叔拍了拍许安文的肩膀,笑哈哈地说:“许老三,你这个精猴子,我看你是不想读书,故意逃学的吧?”说完,周围的人都爆发出一阵笑声。
    这些军户们平时都在一起生活,劳作,彼此间熟悉得很,宋芸娘以弟弟的名义顶替爹爹的事情,认识他们的军户们都知道,自然不会故意说什么。对他们家还不熟悉的军户们虽然也有些看出了些端倪,但本着事不关己的想法,或是出于善意,或是出于麻木,总之都是心照不宣地没有声张,帮她隐瞒了下来。至于总管修城墙的蒋百户,更是只要有人干活,管他来的是什么人。因此,宋芸娘在城墙上干了半个月的活,倒也隐瞒的好好的,没出什么乱子。一起修城墙的军户们大多是和她爹差不多年纪的大叔,看她年幼可怜,平时干活时也对她多有关照,宋芸娘倒也没有吃什么苦头。
    许安文不服气的看着刚刚打趣他的刘大叔,转了转眼珠,正想说什么,突然看到城门处出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眼睛一亮,撒腿就跑过去。
    宋芸娘顺着看过去,只见城门口一名军官骑着一匹高头大马慢慢踱了进来,马上的人三十来岁,身穿总旗官的服饰,腰挎朴刀,脚蹬军靴,挺直着高大的身躯,眼光锐利有神,满面不怒自威。
    “姐夫,姐夫,你回来啦!”许安文兴奋地望着来人,满脸的崇拜。
    许安文的大姐夫——总旗官郑仲宁,半个月前刚被派出去主持修建张家堡的第十个边墩,刚刚修建好,又马不停蹄的赶回来负责修城墙。他脸上略带着风霜和疲惫,看到许安文,不苟言笑的脸上却露出了一丝略带宠溺的笑容,“你这小子,我记得走之前听你姐姐说你终于开窍了,去舅舅那儿读书去了,怎么没几天就跑回来了,是不是读不下去了?小心我告诉你姐姐,有你好看!”
    “哎呀,姐夫,别别别,千万别,我回来是有重要的事情”,许安文急急的说,他冲着郑仲宁招招手,指着耳朵做了个手势,郑仲宁会意地弯下身来,许安文悄悄看了看宋芸娘,凑到郑仲宁耳边小声说:“其实才不是我自己要回来的呢,是二哥的命令。他听说有人受欺负了,连夜托人带话给我,要我回来帮忙照看一下呢。”
    郑仲宁顺着许安文的目光看过去,便看到了女扮男装的宋芸娘,她站在一群粗糙的汉子中间,虽然身着破旧的男装,却越发衬得亭亭玉立,眉清目秀。郑仲宁若有所思地看了宋芸娘一眼,想起妻子许安慧之前似乎断断续续的说过,二弟许安平对隔壁宋家的姑娘有了点心思,只是娘不是很愿意,所以二弟才一气之下去了周将军的兵营,指望着在军队里建功立业,有个一官半职,也好多点儿和娘谈判的筹码……
    “胡闹!”郑仲宁气的直起了身子,“三郎,你赶快回你的靖边城,该干嘛干嘛去,大人的事情,小孩子瞎掺合什么?我会托人给老二带话的,不该他想的心思就不要瞎想。”
    “姐夫,我不小啦,你像我这么大的时候,不是都上阵杀敌了吗?”许安文气恼地说。
    郑仲宁咧嘴笑了,“傻小子,我那时是被逼得没有办法,现在你娘、你二哥,包括我和你大姐,都一门心思地供着你好好读书,将来就算考不上状元,也考个探花回来,给你们许家光宗耀祖。你可别辜负了我们啊。”
    许安文一听这直刺他软肋的话,立刻垂下了他那精气十足的头,像打霜了的茄子,“姐夫,你就不要哪壶不开提哪壶了,你也知道我不是读书的料,实在是被娘逼得没有办法了。再说了,我已经和书塾的先生请好假了,说家里要我帮忙抢收粮食呢。娘那儿,我也说先生病了,放了半个月的假,我现在可不能回靖边城去。好姐夫,亲姐夫,你就让我回来呆几天吧,二哥那儿我也好交代啊。姐夫啊,我是真不知道你这么快就回张家堡了,早知你回来了,我就直接让二哥找你帮忙啦,有英明神武的姐夫大人在,还有什么解决不了的事?还需要我凑什么热闹啊!”
    郑仲宁没好气的看着他,“罢罢罢,就由着你胡闹几天吧。不过,你二哥的心思,可千万别和那宋娘子透露,你娘可一直没有松口呢。”
    “得令,长官。”许安文嘻嘻哈哈地行了一个装模作样,歪歪扭扭的军礼,又撒腿向宋芸娘跑过来。
    “芸…荀哥儿,待会儿分活儿时,你跟我一组吧?”许安文笑眯眯的看着芸娘,露出一幅“跟着我好好混吧,小爷我罩着你”的表情。
    作者有话要说:
    ☆、城墙上的忙碌
    东方,一轮红日正在喷薄而出,朝霞染红了远山近岭,冲散了薄雾,似乎也给这地处荒凉的边境小军堡注入了一股活力和生机。此时,城墙上下,也正是一片火热的景象,砌墙的,挖土的,搬砖的,一组组军户们有条不紊的忙碌着。
    宋芸娘和许安文一组,正在熬制糯米汤。一口大大的锅里煮着糯米,锅里冒着热烟,发出馋人的香味儿,宋芸娘半蹲着身子,忙着添柴,许安文则懒洋洋地站在锅前,用一根大木棍在锅里不停地搅着,一边搅着,一边加水,一边还不忘和宋芸娘聊着天,“芸姐姐,你看,干这个活儿可比你前几天搬砖挖土什么的轻松多了吧!要不是我在姐夫那里死磨硬磨了半天,咱们还能摊上这好差事?这可是整个城墙上最轻松的活了吧,你这些天就跟着我好好干吧。”说着拍了拍自己并不厚实的胸脯,大有一副救世主的气势。
    宋芸娘没好气地瞅了他一眼,她的脸被火烤得红红的,脸上黑一块白一块儿,很是狼狈,只有亮晶晶的眼睛仍闪着清澈的光,“是是是,感谢许三爷如此关照小女子,只是啊,我可不觉得这活儿有多轻松。你看,我本来就又冷又饿,现在,烤着火倒是不冷了,不过,守着这香喷喷的糯米汤却只能看不能吃,可就越发饿了。”
    许安文看了看热腾腾的糯米汤,吞了吞口水,气恼的说:“也不知那些工匠们是什么样的道理,人都吃不饱了,却糟蹋这么好的粮食?”一旁的两个老军匠正在往土里拌着石灰,听到这话,忙说:“许三郎,你不知道啊,在石灰和土里加上这糯米汤,做出来的糯米砂浆可是加固城墙最好的材料,把这砂浆填在砖石的空隙中,再重的砖都要牢牢的粘在城墙上,那可真是固诺金汤。”“对啊”,另一个军匠接着说:“这可是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好方法,用任何别的东西代替都没有这个的效果好呢。”
    黏糊糊的糯米汤煮好了,宋芸娘几个人一起将糯米汤舀出来,倒在一旁拌好了的石灰土里面,用木棍搅拌均匀,让石灰土微微湿润,再用手捏成团,糯米砂浆便做好了。
    宋芸娘他们将做好的糯米砂浆分装好,分别抬给正在砌砖的军匠们,刚刚忙完,就听得胡总旗大着嗓门喊着:“吃饭了,吃饭了,都歇一下吧!”对于又累又饿的军户们,胡总旗这再难听的嗓音都成了天籁之音,他们争先恐后的来到城墙下领着各自的吃食。
    “又是黑面馒头加稀粥!”刚领完馒头的军户嘟囔着,刚好被骑马过来巡视的百户官蒋云龙听到了。蒋云龙瞪了那个军户一眼,大声说:“各位弟兄们,别抱怨黑面馒头不好,你们有这个吃已经很不错了。今年收成不好,鞑子又过来折腾了好几回,这是咱们张家堡的王防守官爱民如子,把粮仓里的存粮都拿出来了。咱们周围的几个军堡里,有些军户连稀粥都喝不上了,你们还不知足?再听到这样的话,小心我军纪处分!”
    蒋百户是张家堡世袭的百户官,常年在边境生活,四十岁的年龄有着五十多岁的苍老的脸,他嘴硬心软,实际上却很少真正处罚人,故此,军户们明面上怕他,实际上真正怵的确是蒋百户的两个手下———总旗官胡勇和郑仲宁。胡勇脾气暴躁,心狠手辣,军户们看到他都恨不得绕道走。郑仲宁却是凭军功一步步由一名普通的士兵慢慢升成了总旗,他屡建奇功,做事有魄力,又为人正派,处事公道,让人真心折服。
    宋芸娘和许安文各自领了馒头和稀粥,找了一处人相对少的地方,肩并肩靠着城墙坐着。许安文慵懒的伸直双腿,毫无形象的歪着,宋芸娘则微蜷着腿,斜倚着墙,放松着劳累的筋骨。两人就着馒头喝着稀粥,此时确实是又累又饿,再难吃的东西也吃得香。
    “哦哦,对了,差点忘了”,许安文懊恼地喊了一声,突然变戏法似的从怀里掏出一个油纸包,献宝般的在宋芸娘面前打开,里面居然是两个白乎乎的馒头。
    “哦,白面馒头,我几乎快有两年没有见到这东西了。”宋芸娘眼睛一亮,有几分兴奋。“给,咱们一人一个”,许安文大方的递了一个馒头给宋芸娘。“这个……怕不好吧……”宋芸娘有些犹豫地缩回了手,“三郎,你们家供着你读书,日子也不宽裕,这个白面馒头肯定是你娘特意做给你的。你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呢,要多吃点好的,我现在吃这黑面馒头已经习惯了,还挺喜欢吃的。”
    许安文嘿嘿笑了笑,“芸姐姐,你别客气啦,咱们谁跟谁啊。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吧,我二哥前些日子立功啦,杀了四五个鞑子,不但升了队长,还得了好些赏银。他托人买了好些精米和白面带回家来,我们家现在可不缺吃的啦!”说着,狠狠的咬了一大口白面馒头。
    “那……就多谢了”,宋芸娘接过白面馒头,想了想,又小心翼翼的仍用油纸包好,揣进怀里,“谢谢你的馒头,不过,我想留着回去给荀哥儿,他一定会很开心!”想着荀哥儿看见白面馒头会高兴得眼睛放亮的样子,芸娘嘴角不觉露出了温柔的笑容。
    许安文愣愣地看着芸娘,咬在嘴里的白面馒头却有些吞不下去了,他有些心酸,小心翼翼地半带试探半带玩笑地说:“芸姐姐,你……你做我二嫂可好?嫁给我二哥,咱们天天吃白面馒头!”
    宋芸娘又好气又好笑地看着他,“三郎,以后可不要再说这样的话了。这是大人的事情,你小孩子不懂的,你就好好读你的书吧!你不知道,荀哥儿不知有多羡慕你呢!”说到这里,宋芸娘的声音慢慢弱了下去,想到弟弟那双求知若渴的大眼睛,正当读书的年龄却只能呆在破败的、黑乎乎的家里,小小年纪还要帮忙做家事,不觉从心底生出了一股悲哀和无力感。
    “谁说我不懂?”许安文气冲冲地坐直了身体,“不就是因为你们家要招赘吗?你爹一心想让荀哥儿读书,舍不得让他继承军职,因此便想让你招赘个女婿沿袭你家的军籍”,他说着说着,声音带了些哽咽,“若是我大哥还在,我们家不用二哥来继承军职,你早就成了我二嫂了,哪里会像现在这样,都快耽误成了老姑娘了?”
    按照梁国的规定,军户的军籍是世袭的,即一朝当兵,终生为伍,父死子替,兄死弟替,每一家军户必须要有一人把军籍世袭下来,这样才能保证军户的数量不会减少。若哪家军户断了男丁,就会到这家军户的原籍,在他的族人中选一男子继承军职。一旦被确定为军籍,除非有皇上的特许,否则是很难脱离军籍的。
    许家本有安武、安平、安文三个儿子,两年前,大儿子许安武战死后,本在书塾读书的二儿子许安平便代替哥哥继承了家里的军职。
    听着这半是童言半是实情的话,宋芸娘噗嗤笑了,“三郎,若你大哥还在,你二哥现在只怕都是秀才了,以后说不定还会考个举人回来,给你娶一个娇滴滴的官家小姐做二嫂了。就算是现在啊,凭你二哥的出息,还怕找不到家世好、人品好的姑娘?”
    “我才不要什么狗屁官家小姐,在我心里呀,你才是最合适我二哥的人。”许安文仗着年纪小,故意口无遮拦,“芸姐姐,你就嫁给我二哥吧,你若愿意,我马上就学我哥弃笔从兵,有我继承了家里的军职,二哥就算入赘你们家也行啊!”
    “什么弃笔从兵,是投笔从戎。我看你白上了几天书塾了,书都读到狗肚子里了。”宋芸娘笑骂。
    “你又不是不知道,我看到书就头疼,哪里是读书的料。告诉你一个秘密,其实这些天,我都是在跟着我舅舅练武呢,读书只不过是个幌子哩!总有一天,我也要入伍,杀鞑子,为大哥报仇。”许安文紧紧攥起了拳头,嘻嘻哈哈的脸上也不见了笑容,满是悲愤和仇恨。
    宋芸娘沉默了下来,她吃完最后一口馒头,慢慢站起身来,望着许安文,“三郎,以后这样的话不要再说了,你娘会伤心的,你二哥也会不安的。你现在也不小了,该懂事了。你二哥既然走了从军这条路,你们家的希望就都在你一人身上了。”
    “那……那你和二哥怎么办?”许安文有些气急。
    宋芸娘微仰起头,视线越过层层的黑漆漆的屋檐,望向远方的群山。湛蓝的天空,飘着几片丝絮般的、淡淡的白云,蓝天的笼罩下,连绵的青山静静地矗立着。宋芸娘的声音也带了些飘渺:“怎么办?以前怎么办,现在就怎么办。从前那么难熬的日子都过来了,以后再怎么苦也不怕了。我和你二哥,终是有缘无分吧……”
    作者有话要说:
    ☆、宋芸娘的回忆
新书推荐: 一无所知(纯百) 野狗(姐弟骨科H) 摘月(糙汉文)1V1高H 霸总的金贵女明星 洋娃娃 尔尔辞晚(兄妹) 犯贱 到灯塔去 迟来驯养 全息模拟犯罪直播,我只演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