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1000万外地打工人员,再加上我们金南本地人,差不多有1200万工人吧,你算算看,得有多少家厂子。”
“1200万工人?”伊金斯傻眼了。有没有搞错啊,整个美国才1300万制造业从业人员好不好,中国光一个金南就有1200万人,抵得上整个美国的制造业人数规模了。
的确,美国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更高,一个工人生产的产品附加值没准可以相当于中国10个工人。但这是因为美国把附加值低的产品都甩到中国来了。像什么螺栓、齿轮、夹具等等,小批量生产的时候是很耗费劳动成本的,美国工人不屑于做这样的东西,他们只是从中国进口配件,组装成价值不菲的设备。但如果这些东西都要收回去,让美国人自己制造,难度就大得无法逾越了,你上哪找1200万工人来建立起像金南这样的一套工业体系?
“伊金斯,我有一个主意。”麦吉眼珠子一转,把嘴凑到伊金斯的耳边,低声地说道。
第九百一十二章 产业集群
伊金斯和麦吉欢天喜地地回美国去了。他们在金南与几十家小企业签了合作协议,约定由他们在美国接受订单,然后jiāo给金南这边的企业完成。金南的企业把成品发往伊麦工厂,但通关的时候要写成毛坯件。伊麦工厂会对这些产品进行一些象征xing的加工,然后再卖给海菲等美国大企业,这就可以算是美国制造的产品了。
伊金斯他们计算过,即使加上50%的进口关税,从金南采购零配件依然比在美国制造更为便宜,这不仅仅是因为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比美国低,更因为产业集聚而产生的规模效应。
在中国,许多地区的产业都形成了产业集群,如金南的金属加工业,形成了冶炼、铸锻、机加工、热处理、探伤检测、包装运输等一条龙的生产体系。这样的生产体系能够使人员和设备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其中节省下来的成本便是极其可观的。
反观美国,整个巴尔小镇上只有伊麦工厂这一家机械企业,它要么是自己配备一整套生产设备和工人,并且让它们在大多数时候处于闲置状态,要么就必须到几十乃至上百公里外去寻求生产配套,光是物流成本就让人无法承受。
不是说美国人不懂产业集聚的道理,事实上,在美国工业兴旺的时期,匹兹堡、底特律等地方都已经形成了完整而庞大的产业体系,尤其是在二战时期以及战后的一段时间,美国制造几乎支撑起了全世界的需求。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美国和欧洲的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制造业因之而向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地区转移。先是日本,然后是“亚洲四小龙”,接着是中国,陆续成为制造业的外迁目的地。与中国相比,日本和亚洲四小龙都是小经济体,即便是马力全开,也无法满足全世界的需要。但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巅峰时期工业劳动力达到2亿之巨,1+1gt;2这个道理,对于工业领域来说尤为明显。
服装制造业的规模大了,就能够支撑起制造和修理缝纫机的产业;生产缝纫机的多了,就能够支撑起机床工业。一个产业带动另一个产业,后一个产业的发展,不需要以削弱前一个产业为代价,因为……劳动力有的是!
就这样,中国的产业由点成线,再由线成面,逐渐形成了密布全国的数百个产业集聚区。往往是某一个县,甚至某一个镇,就能够垄断全球市场上的某一种产品,产量达到全球的八成以上。产业集聚意味着当地会形成与这项产业相关的完整配套体系,任何想进入这个领域的投资者,只要拎着钱袋子站在街口喊一嗓子,工人、技术员、设备、原材料、图纸甚至销售渠道,都能够在瞬间凑齐。你只需要打个响指,一家工厂就能够开工了。
到了这个时候,其他的国家和地区,怎么去和中国的一个县甚至一个镇竞争?
大而不强这句话,其实是不懂工业的酸文人发明出来的。在这个世界上,大就意味着强,群狼噬虎这个道理,并不难理解。
伊金斯和麦吉正是因为知道了这个道理
www